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坛,呈现着呼唤改革、实践改革的格局。百年来,中国画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这种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每个中国画家都面临着如何选择突破口,使中国画的变革取得根本性进展的问题。时代的进步早已使工笔重彩画不再只用“十八描”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没有可再发掘利用的价值。“选择”意味着对传统的重新审视,意味着对现代观念的正确评判,意味着使我们的绘画在传统与现在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生长点,还意味着一个画家对自己的把握。
重新审视传统,也许是一个时代的命题。过去我们所认知的中国画传统大都与水墨有关,而对于有着两千年历史的色彩传统却知之不多,对其材料技法更是知之甚少。其实在唐宋以前,色彩一直占据着绘画表现的主流,正是由于有装饰古朴的仰绍彩陶、色彩强烈的马王堆帛画、金碧辉煌的敦煌壁画、隋唐直至五代时期绚丽多彩的卷轴画以及宋元以后以墨色表现为主的水墨画,才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美术史。因而色彩传统应当是中国绘画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成为我们今天审视传统的一个关注点。
今天当我们走进传统关注色彩画卷时,我们发现,色彩表现曾使中国的绘画那样绚烂多彩,它不仅造就了敦煌壁画的雄浑,也成就了工笔重彩卷轴画的典雅。那些依附在历史画卷上的历经千年仍保持原貌的天然矿物色,向历史向今天展示着它独有的魅力,中国画的发展在历经了近千年的水墨写意黑白世界之后,我们似乎感到了重彩的呼唤,这是一种历史的呼唤,也是一种时代的呼唤。中国画中的“彩”被人们遗忘得太久了,让中国画重归色彩世界应当是历史的必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中国画出于自身变革的需求,使中国画家对传统的认识有了新的发展,加之现代日本画的刺激,色彩的强化和材质的改变已成为新的趋向。越来越多的中国画家开始认识到色彩表现在现代中国画中的作用,同时对传统的纸、绢是否还能自如地承载艺术家对现代社会的审美反映及创作容量也产生了质疑。这种顺应时代发展而产生的变化使得中国画在历经了元代以来的水墨文人画的黑白样式之后重归了色彩世界。人们开始意识到,那种企图使中国绘画发生改变而又拒绝材料扩延的做法是行不通的,恪守水墨传统而拒绝色彩及各种画材、技法的介入,只会使中国画的发展受到局限而处于自闭状态。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生命在不断的发生变化,画家的生活视角、情感体验也会随之变迁,因而固定的表现模式和风格是没有的,绘画基本语言要素的转换、组合是必然的,风格的再创也是必然的。现代艺术面临着多样的文化背景,在这种背景下,“选择”成为关键,在每个艺术家那里,语言方式的选择总是与自己的性格、修养、气质相关联,或者说,对语言方式的选择,就是对自己的发现。
在众多的样式中,我选择了重彩。
进入重彩领域,我体味到一种心理的满足,那是因为天然石色的晶体闪光使我的心怦然而动。在与材料的接触中,你可体味到人、物之间的互动与交融,体会到一种达意的畅快,感受到个性的显现与张扬,享受到画面丰富变幻的效果带来的视觉冲击和审美愉悦。现代重彩画所特有的丰富的材料品种、多样的技法表现,使工笔画开始摆脱画种的严格规定和单一重复的程序而进入强调个性体验的时代。许多工笔画家跳出了勾线填色的传统定式而获得了更大的自由表现空间。
走进重彩,也走进了一片崭新的天地。现代重彩画在审美观念和表现手法上取得了双重突破,工具材料的改变也影响到了画家观念的改变,从而产生了种种向现代转换推进的可能。对材料技法以及制作的重视,体现了画家对拓宽表现领域的追求,材料技法作为现代观念的载体,其价值日益显现。“制作”二字在过去的中国画里是很少提到甚至是忌讳的,因为中国的文化传统讲究的是主观精神的表达和画家情感的渲泄,讲究“随心所欲”,而“制作”往往被认为会限制这些,因而成为形而下的东西。现代重彩画敢于正面提出“制作”问题,这是一种进步。现代重彩画所特有的兼容并蓄能力,还使它呈现出一种开放的形态,它既以丰富的传统绘画为依托,又坦然借鉴其他画种之所长,从而形成了与其他艺术形式交相呼应的开放性的发展态势。
走进重彩,也就又一次走进了传统。传统绘画中的卷轴画、壁画中极为丰富的重彩语言及材料技法在今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系统发掘、研究和整理,从而填补了古代画家对制色及绘制技术只“师徒口授”、“秘而不宣”所导致的画论记载中的空白。这些遗产必然成为今日中国画家表达现代感受的十分重要的手段,必将极大丰富中国画的语言功能,也必将使中国画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与现代性的完美结合而呈现出一种崭新的面貌。
走进重彩,也就走进了一个新的未知的领域,探索、学习、发现、发展成了时代的需要。21世纪已经来到,我们的未来是一片未知的全新的天地,我似乎感到了一种生机和希望。也许未知领域对人的吸引力永远是巨大的,未知与希望总是结伴而行。
2000年10月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