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就是把没有变成有,把心中的有“物化”为画面的有。从无到有的过程有时很长,有时很短。无论长短,它都必然会经过初创的冲动、凝神的思考、苦心的设计、随意的泼洒、耐心的调整和内心的企盼。
渐渐的,想法在画上显现,心中的感觉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物象,泼洒的痕迹变成了生命的轨迹,画面上留下了你成熟的思考,也留下了诸多遗憾。无论你采用什么手段来物化你的感受,手段似乎永远都太有限。
这就是创作,一个永远无法达到完美的境地、总会留有遗憾的追求
小的时候写作文,常常写好后还是起不出题目,总觉得起题目比写文章还难。长大后画画,又重蹈覆辙,仍是先成画,再起名,甚或较长时间有画无名。我不知道这样做是不是一个不好的习惯,好在没有人在意这些。一幅画的产生是先有题目还是先有感受,与我来说,自然是先有了后者,那么画好后再命题也就成了自然。
创作的开始,往往是一种朦胧的、不确定的、受某一契机触动而引发的感受。最初的冲动和设想可能会随着画面的制作而不断充实和修正,对制作中的偶发因素的控制与升发,可能还会改变你原来的构想与初衷。
歪打正着的事时常发生。
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学造句,班上大多数同学都将“象……一样”写成了“我妹妹(弟弟)的脸红得象苹果一样”,于是遭到了语文老师的痛斥,不是批驳文词上的错误,而是批判那惊人的雷同。我那时因为没有弟弟,不知他的脸长得是否象苹果,因而成为同学中的佼佼者,受到了表扬。
在画画中寻找与别人的不同,在画中抹掉别人的痕迹,千万别去追学那些大画家的风格外貌,这样你才不会平庸,才会拥有与大画家平行的可能。
没有什么比自己内心的体验更真实的了。真正的创作欲望来自自己内心的需求和呼唤。
走进重彩,是因为常常苦恼,画画时虽有一颗感动的心,表现方法与语言却贫乏得可怜。中国画早已远离了只可把玩观赏的年代,它的可读性已不只限于味道和精巧,它要有视觉的冲击力和较远距离下的整体美感。然而,史上遗存的中国画范本,在材料工具及制作手段上几乎没有什么改变。内心世界的丰富已是线条、笔墨无法完全承载的,色彩对视觉的诱惑已无法改变。
一个各方面都可以做得很好、很全面周到的人可以当一个好领导,好的管理者,但肯定不会是一个好的画家。
好画家应该是独特的、偏执的、有些片面、与众不同的。好画家会找到自己与别人的不同而不是保持与别人相同,因为有了这些不同,作品才会呈现出自己的风貌。但是,由于这些不同,画家在生活中、社会上往往会碰壁,在建立社会关系与追求艺术本质之间屡屡面临两难选择,扮演进退维谷的角色。
过去总说“艺术是寂寞之道”,其实这是指在获得虚名之前。成功的画家可不再寂寞,各种各样的展览、活动、邀请、场合,使得画家如同救火一般。
成了名的画家不再寂寞,不再寂寞的画家却很难再画出名画。
·总喜欢没人打扰,独自静处,梳理一下繁杂的思绪,调理一下随机感悟的种种,触摸自己心灵的波动,将一个真我从迷离散乱中清理出来。也许一个人很容易看清别人而不易看明白自己。我常常问自己,为什么我既喜欢静又喜欢动,既喜欢与朋友相处又讨厌应酬,既喜欢手机的方便又讨厌电话的吵闹,既喜欢在高楼耸立的都市中穿行,又喜欢在渺无人烟的山谷中漫游。现代生活的丰富性赋予了人多面性和多重性,现代生活的高速、快捷、繁忙,使得人们越来越远离了自己,高速运转但缺少乐趣。
也许多重性格的背后还是有一个真我,那个真我其实还是喜欢静。
·小时候我身体一直不好,时常生病,家中养花,也常呈萎靡不振之象。谈恋爱后第一次去未来的公婆家,只见阳台上一个破铁盆中养着的一大堆仙人掌,甚是肥硕,红花朵争相斗艳。看盆中干裂的黄泥,似乎没有人精心打点,何以长得如此疯狂?其它各类花等,也盆盆健壮。再看公婆一家人,个个红光满面甚是健康。原来花之气象与家中气场有关,我的花总养不好,也许是身体病弱使然。
画也有气象。画中之气,有如人气。
人有雅俗之分,画亦有高低之差;人有动静之别,画亦有躁谧不同。要画好画,先要调好气,养好心。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生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画家的生活视角、情感体验也会随之变迁,因而固定的表现模式和风格是没有的,绘画基本语言要素的转换、组合是必然的,风格的再创也是必然的。现代艺术面临着多样的文化背景,在这种背景下,“选择”成为关键,在每个艺术家那里,语言方式的选择总是与自己的性格、修养、气质相关联,或者说,对语言方式的选择,就是对自己的发现。
我眼中的中国画,是微妙而耐人寻味的,它简约的形式背后隐存着玄妙的道理。中国画不仅要看,还要读,读懂中国画,需要的不仅仅是眼睛,更重要的是大脑。审美能力,文化修养,文化品位及格调,才是明了中国画玄妙之基础。读不懂中国画的人,会认为它已经穷途末路,理解中国画的人才真正知道,只有穷途末路的画家,没有穷途末路的画种。
今人所说的传统,统统是由前人创造的,而我们今天所创造的,也许正是后人的传统。在传统的创造过程中,只有踏出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传统才会伸向远方。
每一幅画的创作背后,都是短暂的轻松快乐伴随着身心的疲惫,以及对下一作品的琢磨与思考,于是,你很快又走进新一遭轮迴,走进一个新的重复和重复中的提高。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